让有质有量的体育课“天天见”
新学期即将开学之际,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”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”“严禁‘拖堂’挤占学生课间时间”等硬性要求,引发关注。
开学起步就抓体育课,广西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新标准落地后,意味着学校每周体育课总量将达到5节。同时,学校还要探索实施上午、下午各开展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,并保障课间休息15分钟。这一政策不仅是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生动体现,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——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手段,更是塑造人格、锤炼意志、培养抗压能力的重要途径。
让体育课“天天见”,成为每天的必修课,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制度呼应。一段时间以来,体育课的位置颇为尴尬。虽然“健康第一”已成人们共识,但体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是常被视为“副科”,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,随意挤占体育课,导致学生运动时间不足,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。随着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的逐渐增多,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关注,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多项政策纠偏,从“课间十分钟”“每天不少于30分钟体育大课间”到“每天一节体育课”等举措应运而生,一些地区还通过延长课间、体育比赛进校园等方式增加体育运动时间,不断提升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。
把体育课作为开学季的重要一课,有助于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。事实上,体育课不止于强身健体。体育对人格塑造、抗压能力培养的作用已得到科学验证。广西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,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,以不容回避的刚性方式,重申了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应有价值。作为学生集体生活的一项制度,体育课自带氛围感,在促进团队融入、培养社交能力等方面,具有一般的锻炼难以代替的重要功能。正如体育不是靠突击就能短期出成绩的,体育课的价值被社会充分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,在持之以恒中扭转根深蒂固的“重文化、轻体育”的教育倾向。广西提出的“三大球必修”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”等要求,既注重运动技能培养,又融入文化认同教育;而“体育选项走班制”“俱乐部制”等创新模式,则通过兴趣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热情。
不可忽视的是,课表上的每天一节体育课只是起点而非终点。尽管广西提出“压减超标文化课课时”“多渠道补充师资”“利用天台走廊打造迷你运动场”等解决方案,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,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,许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和薄弱学校,本就面临体育教师编制不足、专业能力参差不齐、运动场地有限等问题,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。因此,不仅要关注“上多少”体育课,更要关注“上得怎么样”,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,杜绝“放羊课”、碎片化教学,禁止“说教课”“表演课”和“不出汗”的体育课,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热情。
体育课“天天见”只是迈出回归教育本质的第一步,还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做好“后半篇文章”。各地应同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,优化师资招聘与培训机制,探索校际资源共享、社会体育力量进校园等多元途径,才能真正让每节体育课“有质有量”。(来源:中国教育报)
相关推荐
打造校园运动新样本 “双大课间”燃动校园
120面对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》提出的 “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两小时” 的要求,海勃湾区第九小学没有简单延长课时,而是创造性地重构了校园时间管理。在市区两级教育局的支持下,学校突破传统模式,构建起“双引擎驱动”的课间新生态。上午30分钟的 “广播操+特色体能大...
查看全文新学期开启 你的锻炼计划准备好了吗?
17专家:循序渐进 打牢健康基础 新学期开启,除了放下玩心、调整状态尽快进入学习生活外,做好运动计划也有助于青少年们保持充沛精力,打牢健康基础。 谈到新学期运动计划,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自明认为,青少年在新学期进行运动时,应从低强度...
查看全文强化学生体育课 重庆出台“体质强健十条”
177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成标配、构建全员参与的竞赛网络、师资场地升级、完善加强评价督导……近日,重庆市教委印发《重庆市促进学生体质强健十条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措施》),通过保障体育锻炼时间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等系统性措施,构建课内外衔接、校家社协同的全链条健...
查看全文